说起咖啡的起源历史,相信许多人都知道,咖啡来自于埃塞尔俄比亚的咖法森林内,后传至也门,而后经也门传播到世界各地。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咖啡离开也门的第一站,是去了哪里?后来咖啡又辗转了哪些地方,最终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生根发芽?
这篇微信,小编就好好跟大家聊一聊,那些咖啡传播历史之中的空白故事。
咖啡世界传播史的第三站
在咖啡传入也门之后,阿拉伯人发现了咖啡的美味与经济价值,富有经商头脑的阿拉伯人为了垄断咖啡,对于咖啡种子与树苗的管制极为严格,对每个过路人都严格搜查,防止咖啡被偷带出去。而卖出去的咖啡更要在热水里烧熟灭除咖啡的活性。
咖啡传播历史:红色为铁皮卡集团,绿色为波旁集团
但是,尽管有如此严苛审查,咖啡的魔力依然使得狂热粉丝为之疯狂。1670年,一位印度的回教修行者,巴巴布丹Baba Budan 前往阿拉伯麦加朝圣,他在也门摩卡(Mocha)港口发现了咖啡,便包藏了七颗咖啡种子,搭船回国,把咖啡种植在印度。
印度,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
自此以后,咖啡离开了也门,走向了世界。
一波三折的印度咖啡种植史
在巴巴布丹将咖啡带回印度后,种在了印度南方的Chickmagalur山地。印度人为纪念此人把Chickmagalur山也称为巴巴布丹山。到了1696年,当时荷兰驻印度Malabar的总督将一批咖啡苗送给荷兰驻巴达维亚batavia(今雅加达Jarkata)的总督,1699年,印度的咖啡再次运输到印度尼西亚,并顺利存活下来。
印度的咖啡种植风情
可以说,印度是咖啡传播到世界的重要桥梁,然而,全世界都知道印度尼西亚的曼特宁咖啡,但为什么印度的咖啡却不是那么有名,甚至于默默无闻呢?
印度特有的季风咖啡处理
因为后来,印度的咖啡产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叶锈病,大规模的阿拉比卡咖啡树病死,印度的咖啡产业自此以后一蹶不振,改为种植斯里兰卡红茶,以及部分咖啡改种抗病程度高的罗布斯塔豆。所以很多人只知道印尼,却不知道印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咖啡产国。
印度的咖啡种植概况
印度咖啡种植主要位于南部地区海拔800-1600m高的山地上,产地的气候十分潮湿。印度约有14万个咖啡农庄,有90万公顷的土地种植咖啡豆,其中9成以上的农场面积不到10亩,属小规模耕种,其中百分之八十的咖啡出口到欧美等国家。
印度咖啡种植地图
印度咖啡的年产量约在44-45万袋之间,是全球咖啡第五大生产国,但是有三分之二是罗布斯塔种,只有三分之一的阿拉比卡种。
印度的咖啡等级里,咖啡分为日晒和水洗两种。水洗豆冠以Plantation(Plantation的意思是大型农场或共同处理中心),咖啡等级是A级、B级、C级以及BBB等级。而自然干燥豆(Unwashed)则冠以Cherry,咖啡等级是AB级、C级以及BBB级别。
而其“季风”咖啡分为优质马拉巴尔(Monsooned Malabar)AA级咖啡和“季风”巴桑尼克利(Monsooned Basanically)咖啡。
独特的印度季风处理法
虽然印度咖啡当下已经不再出名,但是其独特的季风处理法,依然在咖啡行业独树一帜。而这个神奇的处理法,源自一百多年前,远远比蜜处理和半日晒更为久远。
十七十八世界只能以帆船为交通工具
在十七到十八世纪时,印度以帆船运送咖啡豆到欧洲,当时缓慢落后的交通条件,使得一趟要花上六个月,生豆置于船仓底层,当时还没有内袋这一保护措施,这使得,咖啡吸收了海面的湿气与咸味,生豆运抵欧洲时,沾染了不少海洋的气息,外表变成了金黄色,而咖啡的果酸变成浓浓坚果与谷物味,喝起来口感十足,有点像玄米茶风味。
颜色风格都不一样的季风咖啡
后来,随着交通工具的提升,印度的咖啡逐渐失去了季风的味道,也失去了欧洲人的喜爱,后来,聪明的出口商想到印度西南部马拉巴沿岸每年五月下旬至九月有印度海洋吹来的咸湿环境,几经实验果然制造出类似昔日的金黄色无酸味咖啡,因此取名为“季风咖啡”,即俗称的风渍咖啡。
文章摘自公众号:啡常享精品咖啡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何正确品鉴一杯咖啡?
无论国际连锁品牌,还是其他独立品牌的咖啡馆,当我们拥有一杯咖啡的时候,我相信很多消费者其实是不明白如何区分一杯咖啡的品质好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