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 12 / 2020

 星图注册官网《Q3249-1383 》詹森庄园位於巴鲁火山的西侧Volcon,总面积1200公顷,农场的土质是含丰富养分的火山灰土壤,因为艺伎咖啡必需种植在高海拔的区域,海拔约1750公尺,咖啡园散在各个农场里,无法形成一个规模化的作物,产量无法提升,价格自然不斐。

詹森庄园瑰夏

2013 年巴拿马精品咖啡协会(SCAP)所颁发的最佳巴拿马咖啡奖,有了一个新的入围者!就是卡尔詹森-的詹森庄园艺伎品种!又称其为“咖啡界的香槟”。饱满茉莉花香气与细腻莓果韵味, 口感干净、蜂蜜、荔枝风味。

瑰夏具有饱满的甜味,极为干净的口感,丰富的气味一直从浆果、柑橘味蔓延到芒果、木瓜和桃子的味道。一种非常明显的香柠檬(佛手柑)一般的余味也是其典型的杯测属性。迄今为止,瑰夏,一直是咖啡品种中的冠军。

詹森瑰夏在国内比较少听闻,是因为詹森庄园都是以内销为主,没有做出口。在此高海拔、养分丰富的火山土壤、充沛的降雨和适合的温度下,詹森庄园渐渐成为巴拿马各庄园中瑰夏产量第二的庄园,且庄园内有50%种植的都是瑰夏品种咖啡树

采摘的咖啡豆称“牛血红咖啡樱桃”,甜度特别高。

为了维持自然环境的平衡,詹森庄园同时经营畜牧业与咖啡种植,而目前其家族已有三代共同经营此庄园。

平均海拔约1700米,庄园内覆盖着养分丰富的火山土壤,降雨充沛,温度适宜。詹森家族的经营者们都遵循环境友好的经营原则,采取100%可持续性种植方式,还专门修建处理厂将咖啡樱桃处理后用作农场肥料;每公顷土地仅种植2000株瑰夏,确保植株间有足够的土壤;庄园一半区域都是种植瑰夏,位列巴拿马瑰夏产量第二名,每一批生豆都有高辨识度的批次号,100%可溯源。

04 / 12 / 2020

星图注册官网《Q3249-1383 》我们经常会听到拿铁、摩卡、美式咖啡、意式咖啡,这些咖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了解吗?

今天小编通过九张图煎蛋的带大家一起了解这就中咖啡的基本区别。

美式咖啡是最常见的一种,是使用滴滤式咖啡壶所制作出的黑咖啡,又或者是意式浓缩中加入大量的水制成。

意式浓缩咖啡,是一种口感强烈的咖啡类型,方法是以极热但非沸腾的热水,借由高压冲过研磨成很细的咖啡粉末来萃取出咖啡。相对于美式咖啡他的口感更佳浓郁,也更苦。

白咖啡并不是指咖啡的颜色是白色的,而是采用特等咖啡豆及特级的脱脂奶精原料,经中轻度低温烘培及特殊工艺加工后大量去除咖啡碱,去除高温碳烤所产生的焦苦与酸涩味,将咖啡的苦酸味、咖啡因含量降到最低,甘醇芳香不伤肠胃,保留咖啡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口感爽滑,纯正,颜色比普通奶咖更清淡柔和,淡淡的奶金黄色,故得名为白咖啡。

摩卡咖啡是由意大利浓缩咖啡、巧克力酱、鲜奶油和牛奶混合而成,摩卡一名得名于有名的摩卡港。

拿铁咖啡是意大利浓缩咖啡与牛奶的经典混合,意大利人也很喜欢把拿铁作为早餐的饮料。

卡布奇诺是一种加入以同量的意大利特浓咖啡和蒸汽泡沫牛奶相混合的意大利咖啡。此时咖啡的颜色,就像卡布奇诺教会的修士在深褐色的外衣上覆上一条头巾一样,咖啡因此得名。

玛奇朵咖啡是奶咖啡的一种,它是先将牛奶和香草糖浆混合后再加入奶沫,然后再倒入咖啡,最后在奶沫上淋上网格状焦糖,它的名字焦糖玛奇朵就象征着甜蜜的印记。

康宝蓝即意式浓缩咖啡加上鲜奶油,据说正宗的康宝蓝,要配一颗巧克力或太妃糖,先将巧克力或太妃糖含在嘴里,再喝咖啡,让美味一起在口中绽放。

04 / 12 / 2020

  星图注册官网《Q3249-1383 》“鄙视链”一词诞生于2012年南方都市报深圳杂志“城市周刊”专题中。鄙视链像条食物链,是个绕不开的怪圈。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都存在着这样的“群体排列”。人们需要通过对“下一环”的鄙视来证明自己的优越之处。于是,咖啡行业的鄙视链也就由此产生了。随着精品咖啡的越来越被推崇与追求,人们开始将自己“归类站队”,形成了多条“鄙视链”。
  
  鄙视链①:咖啡类型
  
  『 精品>星巴克>胶囊>罐装>速溶 』
  
  在这条鄙视链顶端的是精品咖啡,这一词最早由美国的努森女士提出,作为B.C. Ireland 公司在旧金山的咖啡采购员,她对于行业内忽视咖啡生豆质量的现状非常不满,因此提出了精品咖啡的概念,倡导行业质量提高。此后,这一术语用来形容那些生长在特殊环境下的具有显着味道特点的咖啡豆。
  
  由于精品咖啡豆对生长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土壤、海拔、气候条件等缺一不可,因此其“优越感”自然而然的就体现出来了。对于咖啡行业来说,这是对品质的追求与优化,也是对产地与咖农的支持与帮助。对于咖啡消费者来说,追求风味更出众,口感更丰富的精品咖啡理所当然是助力咖啡行业发展的。
  
  反驳者:
  
  “我就是星巴克的忠实粉丝。”
  
  “我没有时间坐在咖啡馆慢慢品尝咖啡,我只想快速的得到咖啡因。”
  
  当第三波精品咖啡浪潮运动从美国迅速发展,衍生出很多独立个性化的精品咖啡小店之前,星巴克是绝大多数人对咖啡高品质的追求了,而如今,它也沦为了鄙视链的第二层。不过星巴克的品牌效应与粉丝经济,依然让它维持了相当数量的固定消费群体。咖啡连锁巨头的品牌即是传奇。每次新产品的推出,每一系列新周边产品的售卖,甚至每一次的公益环保活动、培训社交活动等等,都有无数的品牌支持者追随。星巴克依然在这个链条中拥有无法撼动的地位。
  
  为了夺回鄙视链顶端的位置,星巴克也开始多方努力。2014年,星巴克“臻选”系列正式亮相中国大陆,在“臻选”店中你可以品尝到经过精挑细选的风味独特的原产地咖啡豆,同时将由“黑围裙”咖啡大师以手冲方式来冲煮这些咖啡豆。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市场需求,无论是胶囊咖啡、罐装咖啡还是速溶咖啡,每一层都在不断进化与发展,都不断有该领域内的优质产品出现。比如罐装咖啡。
  
  美国咖啡行业领军者、连锁咖啡厅La Colombe创始人托德·卡尔迈克(Todd Carmichael)说道:“我认为第三波咖啡浪潮的影响力不敌第一和第二波,其原因在于第三次浪潮过于精英化,我们主张的第四波咖啡浪潮不同,我们会让咖啡变得更加便捷,我相信这将成为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一次咖啡革命。”当你看到越来越多的“罐装精品咖啡”流通在市场上,你就会明白这句话的深远意义。
  
  鄙视链②:冲煮方式
  
  『 手冲>虹吸壶>爱乐压>全自动咖啡机 』
  
  手冲是目前所有咖啡冲泡方式中,被从业者誉为最专业、最流行且最具有仪式感的一种。不仅因为它所冲煮方式最能体现出咖啡豆的最佳口感和丰富的风味。也因为它也明显区别于第二波快节奏的意式咖啡文化,手冲整个流程都是“代表慢下来的生活文化,追求精致”。同时,手冲对水质、水温、咖啡豆品质、咖啡豆研磨、滤纸、手冲壶、冲泡技术、冲泡时间等等各个细节都有严格要求,也是成为咖啡大师的必经之路,其鄙视链顶端的地位毋庸置疑。
  
  而虹吸壶作为古老又具有娱乐效果的冲煮方式,其地位一直难以动摇,虽然在冲煮过程中会有很多困扰和安全隐患,甚至很多人已经将虹吸壶变为了展示架上的装饰品。但只要它一登场,必然能起到藐视效果。
  
  反驳者:
  
  “说了那么多,我还是不会用。”
  
  “道理我都懂,但我只想咖啡泡水这么简单。”
  
  咖啡消费群体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群体,不是每一个人都对咖啡背后的历史、文化、发展感情兴趣的,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真正喝出不同冲煮下咖啡的区别所在。另一方面,拥有一套完整且专业的咖啡设备,其资金成本投入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学习如何使用这些装备,又是一个时间精力投入的过程。因此,在普通人家,家用全自动咖啡机反而是最简单、最便捷、最经济实惠的选择。
  
  鄙视链③:咖啡饮品
  
  『 冷萃>意式浓缩>美式>拿铁>其他花式 』
  
  随着冷萃咖啡的走红,它一跃站上了这一环咖啡鄙视链的顶端。也许很多人依然无法区分冷萃与冰美式的区别。冰美式即在热咖啡中加入冰块使其急速降温,其口味最终不可避免会有一些苦涩味。而冷萃咖啡则完全不用热水,其制作起来耗时间、耗成本,喝起来却比正常热水煮后再冷却的咖啡少了2/3的酸度,口感更好且更顺滑。
  
  从萃取程度与品质上来说,冷萃或许拥有蔑视其他咖啡的资格。此外,越来越注重产地与风味的单品咖啡也已渐渐出现傲视群雄之势,加奶、加糖、加巧克力、加任何元素可能会影响咖啡风味的喝法,统统成为了精品咖啡爱好者被鄙视的对象。
  
  反驳者:
  
  “人生已经那么苦,为什么还要喝苦的?”
  
  “我就喜欢喝甜的,人生需要糖分。”
  
  出生于维也纳的柯奇斯基是拿铁咖啡的创始人,也是在第一个在维也纳开咖啡馆的人。这种用“苦涩的黑水”兑奶的喝法让维也纳人真正品尝到了咖啡的美妙。如今,柯奇斯基也被许多维也纳咖啡馆当作守护神,如果有机会去维也纳,一定要品尝的不是冷萃,也不是意式浓缩,而是口感更顺滑美味的拿铁。
  
  站在大众消费者角度来说,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味蕾与味觉,每个人对口味的喜好也当然不尽相同。一百个人心中有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么一百个人心中当然也有一百种咖啡喝法,谁也不必强求谁。对大众而言,咖啡只是众多饮料中的一个,只要自己是喜欢的,谁又比谁高级呢?
  
  说到底,“鄙视链”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来看,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本能。最能反映这一点的是心理学家Henri Tajfel开创的“最小群体范式”(minimal group paradigm)实验。最小群体研究说明,我们似乎天生就喜欢区分出“我们”和“他们”,对“我们”高看一眼,歧视“他们”。在这里,“我们”和“他们”究竟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划分群体这件事本身,只要分出了不同的群体,就会自发地产生内群体偏好以及外群体歧视。

04 / 12 / 2020

星图注册官网《Q3249-1383 》flavor(风味):

是香气、酸度、醇度的整体印象,可以用来形容对某种咖啡的整体感觉。例如,这种咖啡风味独特,或者这种咖啡有一份白巧克力的风味。

acidity(酸度):

是所有生长在高处的咖啡所共有的酸辛。强烈口味。与苦味或发酸(sour)不同,也无关乎酸碱值。

body(醇度):

是煮成的咖啡饮用后的口感。醇度的变化可分为清淡如水的淡薄、中等、高等、脂状,甚至某些印尼的咖啡如糖浆般浓稠。其他的参考形容词还有bland(清淡)—-生长在低地的咖啡,口味通常清淡;咖啡粉量不足,加水太多的咖啡也会造成同样清淡的效果。

aroma(气味):

冲泡好的咖啡所散发出来的气息与香味。用来形容气味(aroma)的形容词包括焦糖味、碳烤味、巧克力味、果香味、草味、麦芽味、浓郁、丰富、香辛等。

soft(柔润):

多用来形容低酸度咖啡的温和口味。

spicy(香辛):

指一种令人联想到某种特定香料的风味或气味。例如印尼的高原咖啡(尤其是陈年咖啡)有小豆蔻般气味;而危地马拉安提瓜咖啡则是带有胡椒般的辛味,这些气味都可以用spicy这个词形容。

wild(狂野):

形容咖啡具有极端的口味特征,会让你联想到非洲广袤的草原。

sweet(香甜):

是一种普通使用的形容词,一般形容无尖酸风味的咖啡。

04 / 12 / 2020

  星图注册官网《Q3249-1383 》咖啡在生活工作中已经成为一种至关重要的饮品,另外瑞幸咖啡一出现,很多不喝咖啡的人也因为可以免费喝而喝上了咖啡,面对即将到来的咖啡消费大军,此时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抢先补充一些咖啡的常识以保证我们在人流中的高段位。今天一起看一下品手冲咖啡时的哪些细节影响到了它的风味。
  
  1、你喝手冲咖啡时大口满灌吗?
  
  很多朋友为了表示对咖啡师的尊敬,有时候面对眼前的咖啡会一口干,这种举动确实对咖啡师是真爱,但是重点是你尝到咖啡的味道了吗?喝咖啡并不是本着“感情深,一口闷”的操作准则,咖啡不同于酒,只有分开小口分量的品尝,你才能体会到咖啡中含有的不同风味,我想“一口闷”的咖啡应该尝不出烟熏、坚果、回甘等味道的吧。
  
  2、咖啡一端上来就想加调味料?
  
  其实在店里时常看到很多爱喝咖啡的朋友总习惯喝前先加糖,总说味道太苦喝不了。有个经常光顾的朋友每次都有同样的要求“一杯冰美,多糖多冰,打包!”他的要求从来没有改变过。
  
  也许很多朋友都是类似的情况,需要咖啡中的咖啡因,却从给它个机会去展现自己的风味。对于任何手冲咖啡来讲,如果端上来就加糖或加奶,我想那不仅是辜负了咖啡原本的香醇,也辜负了咖啡师的一番用心。所以,点手冲一定要先喝一下最原本的咖啡味道。
  
  3、咖啡最好趁热喝
  
  一杯香浓的手冲咖啡是很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的,不管春夏秋冬,“趁热喝”一定是保存咖啡好风味最好的方法。咖啡在自然冷却的过程中不仅会有风味的散失,而且还会凸显不好的风味,一杯风味失衡的手冲咖啡口感酸涩差劲也不奇怪。
  
  所以手冲咖啡要趁热享用。

03 / 12 / 2020

星图注册官网《Q3249-1383 》SOE,全称是Single Origin Espresso,简单说,就是“用单一产地咖啡豆做的浓缩咖啡”。

对,他就是一款浓缩咖啡,只不过使用的咖啡豆全部来自同一个产地。

如果用茶叶来做类比,可能好理解一些。例如,杭州龙井镇产出的茶叶,我们可以叫做单一产地茶。单一产地咖啡豆也一个道理,如,全部由埃塞俄比亚的耶加雪啡地区产出的咖啡,可以叫做单一产地咖啡,也就是我们常在咖啡馆里见到的“耶加雪啡”了。

对于茶叶来说,不同的土壤(茶树生长在不同的位置和高度)、不同的茶树品种(龙井茶树有“浙农”、“平阳早”、“群体种”等品种)、不同采摘时间(明前明后茶、雨前雨后茶等)、不同的炒制方法,都会对茶叶的品质产生影响。

咖啡也一样。

因此,更严格的讲,只有是同一个产地、同一个庄园或地块、同一时间采摘、同一批次处理加工的咖啡豆,才被成为“单一产地咖啡”,即Single Origin Coffee,因为品种相同,也常被称作“单品”。

这些单品,一个批次的产量可能多达几百公斤,也有可能只有十几公斤(传说中的“微批次”)。喝完就没了,世界上也就再也没有同样口味的咖啡豆了。

明白了单一产地咖啡豆,拼配咖啡豆(Blend)也就好理解了。拼配豆就是把多种单一产地咖啡豆混合在一起,让口味更加复杂。拼配的原因和目的有很多,在此暂不展开谈,但因为常被用来做意式浓缩咖啡,所以也常被叫做“意式拼配豆”。实际上,拼配豆并不限于做意式咖啡,做手冲之类的也没问题。

我们常见的浓缩、美式、各种奶咖,都是在意式浓缩咖啡的基础上做成的,所以通常把这类咖啡,都叫做意式咖啡类。如果上述的意式浓缩咖啡是用单一产地咖啡豆做的,即用SOE做的,那么这些咖啡都可以叫SOE咖啡。

你可以称他们SOE美式、SOE拿铁、SOE卡布奇诺、SOE Piccolo(短笛)、SOE 澳白,等。

03 / 12 / 2020

星图注册官网《Q3249-1383 》咖啡生产地大部分分布在赤道南北回归线之间,即热带或亚热带赤道以北25度及赤道以南30度。年平均气温在16-25℃之间、无霜降,降雨量在1600-2000毫米的地区,正因为这样,所以也就形成了“世界咖啡带”。

目前,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在种植咖啡,都位于以赤道为中心,南北纬25度之间的“咖啡生长带”。“咖啡生长带”基本具备了咖啡树生长的5个理想自然条件:

1)、四季温暖如春(18度–25度)的气候、适中的降雨量(1500—2250mm)。要能配合咖啡树的开花周期。

2)、日照充足,通风、排水性能良好的地理环境。但过于强烈的阳光会抑制咖啡树的成长,故各个产地通常会配合种植一些遮阳树。

3)、咖啡树在充满氮、碳酸钾与磷酸的土壤中长的最茂盛。

4)、最理想海拔高度为500-2000米。

5)、绝对没有霜冻。

由此可知,栽培高品质咖啡的条件相当严格:阳光、雨量、土壤、海拔、气温以及咖啡豆采收的方式和制作过程,都会影响到咖啡本身的品质。在保证20度左右的温度的前提下,海拔越高或离南、北回归线最近,咖啡的独特风味越强烈。

03 / 12 / 2020

  星图注册官网《Q3249-1383 》拉花是否真的影响了咖啡的味道?我知道属于我的答案,我希望你也能找出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拉花在大多数咖啡馆里是拿手好戏,甚至是镇店之宝,你几乎很难看到一杯没有郁金香、树叶、桃心图案的咖啡,拉花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咖啡在制作技艺、细节和质量上的不足。
  
  我不反对拉花,甚至我自己就是一名“花痴”,对拉花提出质疑主要是想通过这种批判性的探索,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拉花对咖啡味道的影响。
  
  用牛奶拉花会让咖啡中的Crema漂浮在杯子的四周,而这四周的Crema纯度、和牛奶的混合程度取决于你的咖啡和制作技术。可以确定的是,四周的Crema尝起来味道十分强烈,将会对咖啡的口感造成很大的影响。
  
  你品尝时第一口的味道对咖啡的整体判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一条常常会被提到的铁律。这种观点认为,如果你先感受到咖啡的苦涩味,你就会认为这杯咖啡是浓烈的;如果你先喝到牛奶和奶沫,你就会认为这杯咖啡的味道偏弱。
  
  最近的一个实验让我有了新想法。
  
  Crema和咖啡不一样,就它本身而言,它的味道尝起来很可怕(不信,你可以尝一下)。当它加入牛奶之后,也才变得更受欢迎。
  
  我打算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消除掉拉花在视觉上给人留下的心里影响,仅仅关注咖啡本身的风味。很快的,也很好玩儿。
  
  你需要准备:
  
  萃取意式浓缩的设备
  
  一个帮手
  
  一个眼罩
  
  1、萃取两杯相同的意式浓缩,你可以用双头手柄同时萃取。
  
  2、打两缸同样的奶,你可以使用大号的拉花缸,打好后分成两份,但要保证奶和奶沫的比例相同,多准备一点儿备用。
  
  3、做两杯相同的拉花咖啡。
  
  4、用勺子均匀搅拌其中一杯咖啡。
  
  5、另外在准备一个咖啡杯,里面倒上打好的牛奶。
  
  6、戴上眼罩。
  
  7、让助手将牛奶放在中间,其他两杯打乱顺序放在两边。
  
  8、将两杯都品尝一下,确保尝到了奶沫、牛奶,然后说出你的感受,你的帮手要在一旁记录下你的想法。
  
  9、当换杯的时候,记得喝几口牛奶重置下你的味觉。
  
  结束之后问问你自己:
  
  哪杯咖啡的第一印象最好?
  
  哪杯咖啡的奶沫味道最好?
  
  哪杯咖啡的咖啡风味最好?
  
  你最喜欢喝哪杯?
  
  你可能会感到惊讶!
  
  视觉会给味觉造成影响是有据可查的,一个人的客观性会被视觉偏见削弱,当我们在这个试验中消除了视觉影响,也就消除了拉花造成的视觉偏见。
  
  咖啡中的Crema会产生强烈的口感,尝起来辛辣、苦涩,它会对整杯咖啡产生影响。Crema大部分漂浮在咖啡表面,并且喝到Crema后会降低你味觉的灵敏度。这样将会使剩下的咖啡尝起来“不够味儿”,也会给你造成一点儿苦涩的回味。
  
  如果你喜欢这,那么你选择拉花咖啡就没错!
  
  将Crema混合进咖啡里将降低它对你第一口感的影响,不过这也使它的强烈味道蔓延到整杯咖啡,让整杯咖啡的味道更丰富,尝起来更加圆润。
  
  如果你喜欢这,可能你不要拉花更好!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在拉花上没有对错之分。这个实验的目的不是要定性“拉花”是一个英雄或者恶棍,你现在应该也知道拉花到底是帮助还是阻碍了你的咖啡体验。

03 / 12 / 2020

  星图注册官网《Q3249-1383 》这两年,外卖咖啡市场风生水起,但真正懂喝咖啡的人,基本上不会点外卖咖啡的(现场打包外带咖啡还能接受),因为咖啡有最佳饮用时间,是外卖咖啡无法解决的痛点:一杯咖啡在制作完成后,最好在30分钟内喝完,否则风味口感会差很多。

  如下为引用统计数据:
  
  “如果你是小蓝杯的忠实用户,不难发现瑞幸的配送时间越来越短,已经由开始的30分钟降到了现在的平均18分钟左右,也就是说,当用户在APP下单以后,聊个天的功夫就可以拿到一杯咖啡。”
  
  18分钟是平均值,可以很简单的说,从制作完成到客户手里,往往超过20分钟。市面上更多的是承诺的30分钟内送达,可想而知,这杯咖啡经过时间还有一路颠簸之后到你的手里,会变成啥样子了(比如下面这杯奶咖刚做好的时候又好看也好喝,外卖送到你手里后的样子和口感,请自觉脑补下……)
  
  就算咖啡的最佳饮用时间在15分钟内,但要尽快喝完还是在15分钟内慢慢喝,还是有讲究的,接下来喝大家科普一下。意式咖啡和单品咖啡,到底要快喝还是慢喝。
  
  意式咖啡要尽快喝
  
  意式咖啡,除了浓缩咖啡,其他的都是牛奶咖啡,也就是俗称的奶咖。这类咖啡是由蒸汽打发的牛奶融合浓缩咖啡制作而成的饮品,所以需要在端上桌后尽快喝完。
【补充说明】假如你点的是espresso意式浓缩咖啡,也请尽快喝完,在意大利就有三口喝完一杯espresso然后走人的习惯,新鲜出品的espresso,香气和口感均最佳,稍微摇晃均匀后就可以适口喝下去;假如凉下去后油脂没了,酸味也会突出,完全没有愉悦感可言。
  
  快喝的原因有二:
  
  其一,制作咖啡的牛奶本身已加热到 60~65℃,如果喝得太慢,牛奶的温度降低之后,其腥味会体现出来,进而影响咖啡的风味。
  
  其二,奶咖的奶泡是用蒸汽打发的,放置时间过长,奶泡长时间与空气接触后会慢慢变硬,牛奶、咖啡、奶泡会逐渐分层,就没办法在第一时间喝到它们融合在口中的感觉了。

  
  单品咖啡要慢慢喝
  
  单品咖啡,是指单一产地、单一品种、同样烘焙度、不加糖、不加奶的黑咖啡。单品咖啡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从磨粉、萃取到最后饮用时,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会呈现不同的香气和味道。
  
  手冲精品咖啡,刚端上的时候香气是最棒的,是你喜欢的香气类型的话,这个时候全神贯注闻香气会让你很愉悦,然后轻轻喝一口,让咖啡液充分覆盖舌头,去感受这杯咖啡的酸质和甜感,还有“体质感”(醇厚度),好咖啡丰富的层次感会让你着迷。

02 / 12 / 2020

  星图注册官网《Q3249-1383 》从商业逻辑上来看,开咖啡店,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生意。
  
  为什么?
  
  咖啡店想要赚钱,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坪效>租金。
  
  什么意思?
  
  坪效,就是门店每平方米创造的收入。
  
  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
  
  坪效=店铺总收入 ÷ 单店总面积
  
  我们通常用坪效来衡量店铺的经营效率。
  
  坪效越高,店铺的经营效率就越高,盈利能力也就越好。
  
  而对于线下门店来说,租金是最主要的成本之一。
  
  因此,一家门店需要盈利,就要做到让它每平方米的坪效>租金。
  
  对于咖啡店来说,也是如此。
  
  在不同的地段,租金基本上都是固定的。
  
  好的地段人流量大,租金也相应高,你付出的租金,跟旁边的服装店、餐饮店、化妆品店的租金,是一样的。
  
  但是,相比之下,你的坪效,通常并不高。
  
  为什么?
  
  你可以想象一下,人们通常会在什么场景下喝咖啡?
  
  比如,早上,你会在上班路上买咖啡,带去办公室喝。
  
  或者,中午吃完饭,你会买一杯咖啡,拿回办公室喝。
  
  或者,下午,你会约个朋友,在咖啡店里坐着喝,边喝边聊,有时候,一坐就是一下午。
  
  一般情况下,这几种场景是最多的。
  
  所以,咖啡店什么时候坪效最高呢?
  
  通常,是在早上和下午,尤其是在下午这个时间段。
  
  你想想看,一家咖啡店,租金成本是固定的,但是顾客买一杯咖啡30块左右,就可以坐一下午。
  
  因此,它的坪效,通常就不会特别高。
  
  咖啡店想要做到坪效>租金,相比于其他的服装店、餐饮店、化妆品店,就会困难得多。
  
  但是,即便如此,开咖啡店这个生意还是一片红海。
  
  有许多咖啡品牌,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明明不是一个好生意,为什么居然还有人能够做得这么成功呢?
  
  一定是因为,他用特殊的方法,解决了坪效>租金这个问题。
  
  比如,星巴克。
  
  很多开咖啡店的人,都想学习星巴克,可是最终学下来,都没有做成。
  
  为什么?
  
  为什么你开咖啡店就亏,而星巴克开咖啡店就赚呢?
  
  星巴克到底做对了什么?
  
  很多人说,星巴克最值得称道的,是它创造了第三空间。
  
  什么是第三空间?
  
  你家是第一空间,公司是第二空间,而星巴克,就是第三空间。
  
  当你不需要待在公司,也不想要待在家里的时候,星巴克就是一个好去处。
  
  它可以成为你和朋友交流的据点,或者你独自享受休闲的空间。
  
  很多人说,第三空间就是星巴克成功的关键。

  
  可是,请你仔细地想一想,难道其他咖啡店就不是第三空间了吗?
  
  所有的咖啡店,其实都是第三空间,这并不是星巴克独有的特点。
  
  那为什么有的咖啡店失败了,而星巴克就成功了呢?
  
  第三空间其实并不是星巴克成功的真正原因。
  
  那星巴克的特殊解法,到底在哪?
  
  其实,让星巴克成功的,不是第三空间,而是第三空间的价格。
  
  什么意思?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一家普通的咖啡店,它的成本结构大概是这样的:
  
  原料成本:30%
  
  房租成本:25%
  
  人工成本:25%-30%
  
  运营/折旧/损耗成本:15%
  
  一杯售价30块的咖啡,原材料成本大概占了30%。
  
  也就是说,你花30块买的咖啡,里面只有9块钱是付给咖啡本身的。
  
  曾经有个节目,痛批星巴克,说星巴克在中国卖得比西雅图还贵,而且星巴克的咖啡原材料成本只有5块多。说星巴克太黑心了,在中国赚钱赚疯了等等等等。
  
  很多媒体都是这么认为的。
  
  可是,他们可能没有思考的是,咖啡店的成本,不仅包括原材料。
  
  那咖啡店的成本,还包括什么呢?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成本,就是租金成本。
  
  租金大概占咖啡店成本的25%。
  
  店铺所在的区域不同,租金的价格也不一样,但是平均来说,租金大概的占比是25%。
  
  这是必须要付的成本,并且根据你生意的好坏,它的占比还不一样。
  
  生意越差,租金的占比越高。
  
  第三个重要的成本,是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大概占比在25-30%。
  
  一家星巴克大概有多少个员工呢?
  
  你能在店里看到的员工,大概就有4、5个,加上你看不到的,一家星巴克大概有10位员工左右。
  
  人工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第四个重要的成本,就是运营、折旧、损耗等的成本。
  
  这些成本大概占15%。
  
  好,了解这四个成本之后,现在我们来算一笔账。
  
  把这些成本全都扣掉,那一家咖啡店能剩下的利润是多少呢?
  
  所有的成本加起来:
  
  30%+25%+(25-30)%+15% = 95-100%
  
  剩下的利润,只有0-5%,几乎为零。
  
  成本都是刚性成本,而咖啡的价格也上不去,也因此,剩下的利润,就几乎为零。
  
  那星巴克是怎么盈利的呢?
  
  我们刚才说,很多咖啡店能做成,一定是因为,他用特殊的方法,解决了坪效>租金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基本上只有两种解法,一是提高坪效,二是降低租金。
  
  那星巴克用的是哪一种?
  
  星巴克的核心解法,是降低租金。
  
  为什么?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一家普通咖啡店的租金大概占收入的25%,平均来说,大概在12-15元/天/平方米。
  
  但是,同样的地段,如果开的是星巴克,租金只要3.5元/天/平方米。
  
  为什么啊?
  
  为什么星巴克就能租得这么便宜?
  
  这太夸张了吧!
  
  因为,他是星巴克。
  
  一家新商场开业,总希望招揽一些有名的品牌,来吸引流量。比如优衣库,比如星巴克。
  
  因此,商场给这些品牌的租金,就是特别便宜。
  
  他们享受了品牌的溢价。
  
  星巴克的租金,大概只占它收入的10%,这要比一家普通的咖啡店(25%)便宜得多。
  
  扣除投资收益,星巴克在2018年的利润率是15.9%。
  
  而星巴克省下的租金是多少呢?
  
  从25%降到10%,它省下的租金大概是15%。
  
  利润15.9%,省下的租金15%。
  
  这也就意味着,星巴克的利润,几乎就等于它所省下来的租金。
  
  所以,他不是靠第三空间赚钱,而是靠第三空间的价格赚钱。
  
  他就是有办法拿到比别人便宜的租金,这才是他真正赚钱的逻辑。
  
  总结一下,星巴克的解法,是用品牌溢价来降低租金。
  
  如果你看不明白这件事,你就会觉得我也可以做一个星巴克,我也可以做出跟它一样好喝的咖啡。
  
  但是,这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他的租金比你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