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如今已成为日常活动,也无疑是生活中的一种小幸福——在早上起床、吃早餐、上午的工作结束时或吃了一顿大餐之后,永远都有胃口喝杯咖啡!
当然,只有极少数人了解喝咖啡或端咖啡其实牵涉到许多小规则和惯例,这些都已成为”咖啡礼仪”的一部分,每个动作都很重要,必须确实遵守.
如今这些规定虽然放宽,但知道平常喝的咖啡应该如何端上与饮用,还是能让人眼界大开.
如果是招待宾客,绝不能让客人在厨房喝咖啡,而应该将咖啡端至小茶几,再搭配一块蛋糕或一些糕饼.
如果想表现得气派一些,就应该使用全套瓷器,以高雅的托盘端出咖啡杯、咖啡碟和一只小盘子.
务必询问在场宾客咖啡是否要加糖或加多少糖,当然也不得对宾客的口味发表任何意见.
咖啡加糖之后请由上而下轻轻搅拌.以右手端咖啡杯,左手拿咖啡碟.
至于咖啡的正确分量,根据咖啡礼仪,应该将预热过的咖啡杯装至七分满.
汤匙的选择也很重要.请务必使用咖啡匙,而非大一号的茶匙.
下文将提供一些诀窍,说明如何以各种最常见的方法冲煮出完美的咖啡,让宾主尽欢.
土耳其咖啡
要煮出完美的土耳其咖啡,必须使用颗粒极细的咖啡粉.传统的研磨机是黄铜材质,可以磨出细如糖粉、几近粉末状的极细咖啡粉.现在你当然也可以使用电动研磨机.
煮土耳其咖啡必须使用土耳其咖啡壶(cezve),这是一种特殊的圆锥状长柄壶,壶身下宽上窄,以铜或黄铜制成.
以下是煮土耳其咖啡的几个步骤:
1.将水注入土耳其咖啡壶(一杯咖啡约50毫升).
2.依个人口味加糖并搅拌至溶解.许多国家会在土耳其咖啡中加入豆蔻、肉桂等香料调味.如果想尝鲜,不妨加入磨细的香料试试.
3.将水煮滚,接着让土耳其咖啡壶离火,依每人一匙的分量加入咖啡粉,再额外加一匙”留壶里”.
4.咖啡应该煮滚两次,注意每次煮滚后都要让土耳其咖啡壶离火,并去除表面形成的泡沫及充分搅拌.
5.在倒咖啡之前先加一匙冷水,以确保全部咖啡粉全数沉至壶底,不需过滤即可直接倒入杯中.
那不勒斯咖啡
那不勒斯咖啡在低稠度和饱满风味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以下是使用那不勒斯咖啡壶的步骤:
1.以每杯5~6克咖啡粉的分量,将中度研磨的咖啡粉加入渗滤式咖啡壶中间的滤槽中.
2.将水注入咖啡壶底部.
3.盖上壶盖将水煮滚.
4.水滚了之后,关火将咖啡壶上下翻转,让热水通过滤槽流入已经加热但空无一物的壶底.
5.以清水及柔性洗洁精冲洗咖啡壶,彻底晾干.
摩卡壶咖啡
摩卡壶因使用便利且能煮出稠度饱满、香气浓郁的咖啡,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于欧洲各地普及.经典摩卡壶为明显的沙漏状设计,但市面上也有其他许多类型和形状.
无论是何种设计,所有摩卡壶的运作原理都相同:蒸汽在底部累积,最后压力(大约一个大气压)迫使热水流过滤杯中的咖啡粉.
以下是煮出完美摩卡壶咖啡的步骤:
1.将下壶装满冷水到聚压阀的高度,有时会标示在壶内.水量必须正确才能煮出稠度适当的咖啡(不浓不淡),并避免聚压阀出现钙沉积.
2.将咖啡粉放入滤槽中铺平,必要时可以轻拍,但勿用力紧压以免造成”土丘”.必须让热水能够均匀流过整块咖啡粉.
3.务必将滤槽和橡皮垫圈放好.将摩卡壶的两个零件紧锁在一起.
4.将摩卡壶放在小火中加热.咖啡会开始注入上壶.在摩卡壶发出咕噜声之前关火.最复杂的香气在60摄氏度左右释出,也就是咖啡最初进入上壶的温度.如果等到发出咕噜声才关火,就会助焦最后流出的咖啡,恐怕会导致整杯咖啡变苦.
5.摩卡壶每次使用完毕后都必须以清水冲洗,必要时可加入几滴温和的洗洁精,必须彻底风干以免造成钙沉淀.
滴滤式咖啡
只要使用合适的器具,就能冲泡出风味饱满、香气四溢的滴滤式咖啡.
首先必须将咖啡豆研磨成粗细一致的颗粒,如果咖啡粉磨得不够细,咖啡的味道就会太淡,如果颗粒太细,就会导致咖啡变苦.以滴滤式咖啡而言,中度研磨的咖啡粉最适合.
滴滤式咖啡的最佳冲煮步骤如下:
1.将玻璃瓶装满热水加热几分钟.
2.加入咖啡粉,一大匙(7~8克)咖啡粉,可煮出每杯100~150毫升的咖啡两杯.可随时根据个人口味调整分量.
3.将适量水煮滚后倒在咖啡粉上.可用保温瓶维持咖啡的热度与风味,最好在2小时内饮用完毕.请勿以玻璃壶直接加热,以免咖啡煮沸烧焦,口感变苦.
4.请定期清洗器具,最好每周清洗一次,以去除咖啡残渣及钙沉积物,避免咖啡的口感遭到破坏.市面上可以买到清洗这些器具的特殊清洁用品,让器具保持在最佳状态.
滤压式咖啡
滤压式咖啡是以圆筒式咖啡壶冲泡,只要将壶上的活塞装置向下压入热水与咖啡粉的混合液,便可将咖啡与粉末分离.
要冲煮出完美的滤压式咖啡——也就是悬浮微粒最少的咖啡,秘诀就在于将咖啡豆研磨成质地均匀一致的咖啡粉,颗粒必须细得足以产生饱满、浓郁、香气十足的风味,又不至于无法与水分离.
若咖啡混浊,就表示咖啡粉磨得太细,也可能塞住滤网,导致活塞难以下压至咖啡壶底部.
滤压式咖啡的冲泡步骤如下:
1.将咖啡壶置于干燥平坦防滑的平面上,紧握把手将活塞卸下.
2.每200毫升水加入满满一匙咖啡粉(7~8克).
3.将热水(非滚水)注入壶中.
4.将活塞装回,以均匀力道缓缓下压,如此可冲泡出风味较佳的咖啡且避免喷溅.
5.每次使用完毕后均须以清水和一点温和洗洁精清洗咖啡壶,并彻底风干.
意式浓缩咖啡
意式浓缩咖啡或许是最经典的咖啡,由于它包含了各种成分(酸、蛋白质、糖分),因此具有液体的所有特色.但浓缩咖啡也是一种乳液,因为其中包含了油脂,可以散发出香气并赋予咖啡稠度.
在萃取时(也就是冲煮的过程中),咖啡受到压力影响会吸收一小部分的油脂(约0.1%),因此产生黏稠度,让咖啡产生宜人的余味,即使喝完许久后仍然齿颊留香.
除此之外,意式浓缩咖啡也是一种悬浮液,表面漂浮着咖啡粉微粒与微小气泡.
要冲煮出完美的意式浓缩咖啡并不简单,尤其是从技术层面而言.想在自家享用一杯完美的意式浓缩咖啡,必须使用单人份咖啡胶囊.
研发这种系统的目的,在于每个人无论冲煮咖啡的经验多寡,都能泡出质量一致的好咖啡.
单人份咖啡胶囊就是烘焙好、研磨好、填装好的单剂量咖啡粉,只要搭配合适的咖啡机,便能确实遵守完美浓缩咖啡的各项冲煮原则,包括咖啡粉适量(7克)、咖啡机压力适当(介于15~18个大气压)、水温(介于90摄氏度~93摄氏度)及咖啡温度(介于78摄氏度~82摄氏度)恰当.
咖啡胶囊可能以特殊纸张(咖啡包)或其他材质制成.
台面型浓缩咖啡机加上单人份咖啡胶囊或咖啡包便是一套完整的系统.这些系统可分为”开放式”或”封闭式”.开放系统是指同一种咖啡包可适用于不同类型和品牌的咖啡机.而封闭系统则是指特定机型的浓缩咖啡机,有针对该机型特别设计的专用咖啡包.
这些咖啡机使用上十分便利.只需将咖啡胶囊或咖啡包放入滤槽,再将机器电源开启即可.萃取时间为30秒,产生的分量刚好是一杯(25~30毫升).为了品尝到咖啡的最佳风味,建议先暖杯,以免咖啡太快冷却.
如果咖啡机没有暖杯功能,可以自行用热水暖杯,必要时可在机器开始冲煮咖啡前从机器里取热水.
这才是真正的浓缩咖啡
我是怎么一步步跳入
一直以来,咖啡都是一个优雅文艺的代表词,而对于一个咖啡爱好者来说,每到一座新的城市里,泡在当地的咖啡馆,喝上一杯美味的咖啡,感受下当地的文化特色,风土人情也是一种别样的生活。但相信许多咖啡爱好者对自己身边的咖啡馆了如指掌,但是对于世界上的八大“咖啡名城”或多或少都有些陌生,毕竟自己不是满世界跑的人,只不过对于咖啡爱好者来说,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哪天就一鼓作气把这八大“咖啡名城”集齐了,都跑了一圈也说不定呢?
下面,我就和大家来看一下,究竟是哪八座美妙的城市,荣获了八大“咖啡名城”这一殊荣。
1、澳大利亚墨尔本
提到澳大利亚墨尔本,相信不少咖啡爱好者一定对其充满了憧憬,毕竟在澳洲发达的咖啡文化下,咖啡早已成为了澳洲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正以此,在澳洲几乎难以见到星巴克的身影,而星巴克也只能凭借游客生意,支撑自己在澳洲所剩无几的几家店。
著名的澳洲墨尔本Auction Rooms
2、意大利罗马
意大利是意式咖啡的发源地,咖啡名城里面没有意大利自然是说不过去了。意大利的家家户户都有喝咖啡的习惯,而在罗马喝上一杯正宗的意大利咖啡自然也是咖啡爱好者不容错过的必备节目。
罗马街头的露天咖啡馆
3、美国西雅图
要说咖啡名城,自然少不了星巴克的发祥地——西雅图了。
而除了大名鼎鼎的星巴克派克市场店之外,西雅图当地浓郁的咖啡文化和对于咖啡的激情,以及当地的大量咖啡馆,都告诉游客咖啡在西雅图当地的重要性。
星巴克的第一家店——派克市场店
4、英国伦敦
要说英国咖啡,自然不及其英式下午茶有名。但是在十多年前,澳洲人和新西兰人Aussies & Kiwis 在英国伦敦开了第一家专注于意式咖啡的咖啡馆,引发了人们追捧之后,咖啡馆犹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
伦敦的咖啡馆,充满了艺术气息
5、奥地利维也纳
说起维也纳和咖啡的关系,相信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一款叫做“维也纳”的咖啡,然而除了这款鼎鼎有名的咖啡之外,维也纳的咖啡馆也在2011年被国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在咖啡馆里面聊天,看报,吃东西。
而自从维也纳在2012年举办了世界咖啡师锦标赛,新风格的咖啡店开始开张了,维也纳的意式浓缩咖啡质量也在稳步提升。
维也纳的咖啡馆也别有一番特色
6、新西兰威灵顿
提起新西兰的咖啡,相信大家多少有些陌生,但是新西兰惠灵顿又和咖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新西兰的邻居澳大利亚悉尼发明了flatwhite,但是将flatwhite发扬光大的却是新西兰的威灵顿。同时惠灵顿的人们非常懂他们的咖啡,而且威灵顿的咖啡专业人士和消费者之间有许多的互动交流,因此也保持着有着很高标准的服务水平。
新西兰惠灵顿的特色咖啡馆
7、新加坡
在新加坡,咖啡也是当地人民密不可分一部分,而在新加坡当地的咖啡消费者更痴迷于拿铁这类牛奶咖啡,同时也对拉花艺术乐此不疲。
新加坡当地的咖啡馆——Wheeler’s Yard
8、冰岛雷克雅未克
北欧的咖啡文化一直很浓郁,有世界咖啡饮用量最高的荷兰跟芬兰,也有浅烘发源地的挪威,但是身处北欧的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却因为当地因为没有咖啡巨头入驻,因而本地咖啡文化发展强盛,几乎每一条街都有至少一家咖啡馆。
冰岛咖啡馆——kex
影响咖啡品质的五个关键要素
我们了解了“金杯理论”。“金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是:确定了“水粉比”。
一只柠檬有多讲究?一罐蜂蜜怎么选?Ins上大火的冷萃究竟怎么做口感最好?这个春夏,这杯苏打水柠檬冷萃,我们推荐你收入囊中。
冷萃咖啡和冰咖啡 –
不是同根生
在Instagram上大火的冷萃咖啡制作起来就像视频里一样简单,但是如果你觉得它只是冰咖啡的类似物那就大错特错了,和冰咖啡比起来,冷萃可以说是贵族了。
简单来讲冷萃咖啡是用咖啡粉和冷水或室温条件下的水浸泡而成,浸泡时间可长达48小时,可最大程度上地萃取出咖啡的口味。
而冰咖啡其实就是冷却后的热咖啡,在咖啡中加入冰块即可,与冷萃咖啡相比,冰咖啡的制作时间更短。
冷萃咖啡
• 用冷水或室温条件下的水冲泡而成
• 冲泡时间长
• 制成的咖啡较浓,饮用前可稀释或制作特饮
• 酸度低,口味柔和
• 可体现出咖啡的细微口味特征
冰咖啡
• 用热水冲泡,后加入冰块
• 冲泡时间段
• 可用多种方法冲泡
• 若比例失准,咖啡会口味平淡,或味道偏苦
而我们熟悉的冰滴也属于冷萃咖啡的一种,相较于冷萃咖啡直接把水跟咖啡粉放在一起12-48小时,冰滴是一滴一滴地萃取出来的,冰滴又名荷兰式咖啡或者是京都式咖啡。美国的咖啡师冠军Laila在接受专访的时候曾经说过,比起冷萃(COLDBREW),冰滴咖啡(ICE-DRIP)具有更多芳香且味道更细腻且微妙。
——美国咖啡师冠军LailaGhambari
就是这些原因,冷萃与冰滴咖啡在过去的两年当中席卷全球,连财经杂志都说,这股风潮将快速的起飞。
6个知识点 –
成就一杯好冷萃
虽然看来冷萃咖啡只是把咖啡粉扔进密封罐用冷水泡上48小时就制作完成了,但其实里面的门道你还是要略知一二。
1.时间和温度
冷萃咖啡是用室温条件或温度更低的水制成的,水温通常在20-22℃,由于水温较低,咖啡的制作过程更长,所以一定要泡足48小时。
2.咖啡因
从单位咖啡的咖啡因含量看,冷萃咖啡由于水粉比例更高,其咖啡因含量水平完胜冰咖啡,所以务必在饮用的时候控制一下摄入量,这可不是一杯能咕嘟咕嘟大口下肚的碳酸饮料哟。
3.口味
冷萃咖啡自身就能充分体现咖啡细微的口味特征,且由于水温较低,咖啡的酸度更加温和。使用上好咖啡豆制成的冷萃咖啡口味甘甜,口感明亮,味道也柔和。
4.选豆子
对于冷萃咖啡,大家的口味偏好当然也各有所爱,有些人喜欢用深度烘焙的咖啡,有些人则偏好轻度烘焙咖啡。冷萃的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释放咖啡中最精致的口味,相比之下,深度烘焙冷萃咖啡喝起来更像是焦炭,没什么特点,所以中浅烘焙的豆子更适合做冷萃。
5.冲泡方法
制作冷萃咖啡的方法有很多,但殊途同归,制作冷萃咖啡的基本原理就是浸泡。有些人认为,在浸泡前对咖啡进行预冲泡可更好地释放咖啡的精华口味。除了我们视频里介绍的方法以外,如果你手边有法压壶,也可以将粗糙研磨的咖啡粉以1:4的比例与水混合,静置12小时,再进行过滤,过滤好的咖啡浓加冰块稀释就可以饮用了。
6.水
对于所有咖啡,水的品质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冷萃咖啡由于水没有被烧开,而且水和咖啡的接触时间很长,于是水的品质更会直接影响到咖啡的味道,因此在家中制作的时候,一定要使用新鲜的过滤水或瓶装水。
这些要点都掌握好,你的冷萃咖啡液一定没毛病了,无论是这杯蜂蜜柠檬冷萃,还是再衍生成其他特饮,都会惊艳你的味觉。
数一数二的冷萃 –
配数一数二的蜂蜜柠檬
在这张特饮方子里,冷萃之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一罐口感上佳的蜂蜜柠檬了,洋槐蜜、枣花蜜、百花蜜以及超市直接能买到的成品加工蜜,都可以制作蜂蜜柠檬,几个小的注意事项如下:
1.女生经期不建议喝,一定要喝的话可以喝少量。
2.脾胃不好或者肠炎患者不建议喝。
3.建议用常温泡水,温和。
4.不要空腹喝,敲黑板!
至于制作过程其实简单明了——
1.先将柠檬用盐搓洗,之后清水冲洗擦干表皮水渍
2.将柠檬切5mm左右的薄片
3.将柠檬片和蜂蜜一层一层依次放入一只干燥的容器,最后一层用蜂蜜盖好
4.密封后放冰箱冷藏2天左右,大功告成!
制作一罐蜂蜜柠檬之后可以放在冰箱里储存很长时间,但是注意每次食用的时候务必要用干净干燥的工具来取食柠檬片,这样才能让蜂蜜柠檬保存更长时间不变质,快来一大口吧!
私藏清单 –
蜂蜜、柠檬种类选择
如果你希望拥有一罐专业级别的蜂蜜柠檬,那么你一定需要下面这份我们私藏的口味清单,供你挑选。
蜂蜜
• 枣花蜜:甜度最高且枣花香味清新,配酸柠檬最能起到又酸又甜的效果,口味体验度较佳,偏甜。
• 洋槐蜜:有淡淡洋槐花香,甜度不及枣花蜜但与柠檬搭配却最为适中,喝起来不但有味觉体验还会有轻微的嗅觉体验。
• 山花蜜:花香较杂,甜度与洋槐蜜差不多,但是嗅觉体验度不高。
• 成品加工蜜:因为经过高温加工处理,基本没有花香,甜度尚可。
柠檬
• 国产青柠檬:香味浅,酸味尚可,回味略带苦涩
• 黄柠檬:香味比青柠稍重,酸味略轻,基本没有苦味。所以做成蜂蜜柠檬后最能达到“甜而不腻酸而不涩”的程度,最为推荐。
• 进口青柠:酸味偏重,回味最为长久,喜欢酸味重一点的可以尝试这种。
最后祝你的春夏清爽甜美!
该怎样判断一家咖啡馆是否专业?
在这个追求个性和更好消费体验的年代,大型连锁咖啡品牌为了商业需求,虽然能够保证你对咖啡的基本要求,但无法满足对一杯高品质咖啡的渴望。所以我们经常会去找一些精品小店,为的就是追求比大型连锁咖啡更好的口感。但是,有些小咖啡馆却连及格线的咖啡都做不出。一杯糟糕的咖啡往往会毁了一天的好心情,那么我们该怎么避免在探店过程中踩雷呢?
酸度——精品咖啡中最被珍视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特质之一,深受第三波咖啡浪潮消费者喜爱和嘉奖。
什么是酸度?为什么要从咖啡中喝到这种味道?是好,是坏?在烘焙和冲煮过程中,如何强调or减弱酸度?
让我们踏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旅程!
什么是酸度(Acidity)?
活泼、辛辣、尖锐、明亮、果香、闪闪发光……这些都是常用来描述酸度的词语。虽然我们有很多形容词,但没有一个能真正解释“酸度”。
酸度不容易去定义。
这主要是因为它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它影响着风味和香气走向,可能带来果实类水果的特质、油桃的香甜、苹果的多汁感。
但同时,酸度也是一种化学成分,确切地影响着咖啡的味道,可能是好的影响也可能是坏的影响。
就像Mané所说:“酸度可以调节咖啡的平衡。如果酸度太高则会演变成酸味,人们不喜欢这样的咖啡。”没有酸度的话?咖啡将变得平淡无奇。
微观世界里的酸度
有机酸包括柠檬酸、苹果酸、奎宁酸、乙酸、琥珀酸和酒石酸,这样带有水果感的酸是你想在咖啡中品尝到的“好的”酸。它们在咖啡中的作用如下:
苹果酸类似于你从青苹果中感觉到的酸度,因而可以想象一下咖啡中所带有的青苹果般的多汁感和爽口感。
柠檬酸更具柑橘类水果的属性,可以联想由柠檬、橙子、油桃中得到的酸质。
酒石酸给人的感觉则很像葡萄,尽管它也常在香蕉中出现。
乙酸则偏近于醋,会有不是很愉悦的感觉。
咖啡中的绿原酸被分解(在烘焙过程中)成奎尼酸和咖啡酸。问题是奎宁酸不是一种好酸,它对咖啡中的苦味、涩味和酸味都有影响。
原始酸度:一些咖啡豆要比其他活泼的原因
无论你怎样调整烘焙和萃取,总有一些咖啡豆就是要比其他的含有更多的有机酸,它们受产地、品种、处理方式、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产地
每一个产区都有不同类型的土壤特性,造就了不一样的酸度。就像肯尼亚咖啡豆中含有更多的苹果酸,而哥伦比亚咖啡豆中更常见的是柠檬酸。
品种
咖啡豆的品种对咖啡的酸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譬如,阿拉比卡种倾向于较少的绿原酸,进而降低其酸感。而特别的品种,像是肯尼亚盛产的SL28/34,则具备大家所熟知的明快愉悦的酸度。
气候 & 海拔
最令人垂涎的咖啡豆通常生长在高海拔地区,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相较于海拔,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气温。在气温较低环境中生长的咖啡豆成熟得更慢得以发展出更为复杂丰富的风味。萃取之后,比起同一地区低海拔处所产的咖啡豆,具有更多的酸度和香气。
处理方式
水洗的咖啡豆经过去果皮、果肉等过程去除掉大部分果糖,使得保留下来的酸度十分明亮。而日晒的咖啡豆,在处理过程中咖啡豆相对完整,增加了整体的甜感,同时酸度更易于被感知到。
如何在烘焙过程中掌控酸度?
首先,你不可能通过烘焙创造出一种咖啡豆本身不具备的风味。其次,你所能做的是通过烘焙强调或削弱酸度。
咖啡豆烘的越浅则越能呈现出其原始风味(但也不至于浅到萃取出的咖啡满是酸味和青草味);反之,烘的越深将带来更多的烘焙风味甚至是苦味。Mané说:“咖啡豆烘的且不带出苦味是一门艺术。”
但烘豆不是让咖啡豆在烘豆机中呆够时间就成的事儿。这其中关系到你如何调整温度和风力,以体现咖啡豆最好的特质为目的。
高温可以带出酸度,但注意不要太高温度以免烤焦咖啡豆。主要还是要看豆的品种,越软的豆,相对的温度越要温和一些。你的目标应该是一爆的时间不要拉得过长,但也要记得太短的话会带来尖酸。
如何在冲煮过程中掌控酸度?
假设你有一款烘的恰到好处的高海拔埃塞俄比亚咖啡豆,其风味特点是强调其明快的酸度。你以为这样就可以冲煮出一杯美味的咖啡了吗?这可不一定!如果你的冲煮方式出错,一杯无甚风味的咖啡正等着你。同样,如果萃取不足,一款中深度烘焙的充满巧克力风味的巴西豆,也可能被你冲得尖酸难耐。
水果风味和酸度最先被萃取出来,紧接着是甜感和平衡度,最后是苦味。这意味着,萃取不足的咖啡尝起来尖酸、缺乏甜感,也没有一定的与酸相平衡的苦味;而萃取过度的咖啡会非常苦,以至无法感知到甜感和酸度。最重要的一定是平衡。
如何控制萃取?这有一些小规律可遵循:
研磨越细,萃取越快(萃取时间与冲煮时间不要混淆);更粗的研磨意味着更多的酸度,更细的研磨意味着更多的苦味。
冲煮时间越长,萃取时间可能越长;短时间萃取带来酸度,长时间萃取带来苦味。
水温越高,萃取越快,但水温过低的话,无法萃取出酸度。
因此,想要获得更酸的咖啡,可以用较高的水温、较粗的研磨和较短的冲煮时间来达成。如果过于尖酸,则可以相应调细研磨,增加冲煮时间。
酸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它在咖啡中的呈现。但冲煮出能够满足个人喜好的咖啡并不难。
咖啡的美妙之处在于它有很多的调性、风味和香气。不同的烘焙、品种、处理方式和产地等组合,将会带来完全不同的酸度体验。
切记:酸度为你所冲煮的咖啡带来平衡度和活泼感,无论你喜欢与否,它都是一杯美味咖啡的重要组成部份。
咖啡烘焙|双重水洗埃塞俄比亚咖啡
埃塞俄比亚Tomme Feku Jiberil 双重水洗处理咖啡来自Royal Coffee王冠钻石系列。
我们都知道,在我们将刚磨好后的咖啡粉中倒入热水之后,会不断的冒出气泡,同时伴随着咖啡粉的不断膨胀。这些气泡里装的是什么,而咖啡粉遇水后为会么会膨胀呢?
今天我们聊一聊这个话题。
气泡中的气体是咖啡豆烘焙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形成气泡外膜的是蛋白质或多糖类等。有一些朋友认为在冲泡过程中产生的气泡会使咖啡发涩,我曾经特将上咖啡表面的气泡用勺撇掉,其实喝不出和有泡沫的咖啡有什么不同。
在往咖啡粉里注水时所产生的气泡,有的很细小,有的很大,也有时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这是因为释放二氧化碳的方式有所不同。
刚刚烘焙好的咖啡豆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如果立即磨成粉,倒入热水后就会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气泡太多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咖啡的萃取,但这不代表咖啡豆本身不好。因为气泡妨碍了萃取,所以,用刚烘焙好的咖啡豆冲泡出的咖啡会比平时要淡。所以我们常说,新烘焙好的咖啡豆,最好放三天左右的时间再进行冲泡,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养豆,此时咖啡豆的风味才能真正的释放出来。
如果几乎没有什么气泡产生,或者咖啡粉的膨胀度很低,这是因为咖啡粉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低的原因。有朋友说,如果不怎么膨胀,是不是就代表着咖啡不新鲜了?
的确,咖啡豆烘焙好后,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咖啡豆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越来越少。还有一种不容易膨胀的原因是可能因为进行包装时放入了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脱氧剂。也可能是将咖啡粉研磨的颗粒较大或者所使用的水温偏等等原因。
你属于哪一类咖啡爱好者?
你知道科学家们都是根据咖啡因敏感度给咖啡爱好者分类的吗?
大受追捧的耶加雪啡,如何才能真正懂它?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产区
耶加雪啡(Yirgacheffe)咖啡产区位于埃塞俄比亚西达摩省Sidamo Gedeo区。
今天,埃塞俄比亚是重要的咖啡生产国,大约有1200万人从事咖啡生产,是非洲主要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出口国。这里的优质咖啡品质卓绝,值得找寻。
在埃塞俄比亚可找到各种咖啡栽培方式:从成片的野生咖啡树林和半开发土地,到传统经营的小块土地,直至现代种植园,应有尽有。大约50%的咖啡种植在海拔1500多米的地方。
市面上少见
埃塞俄比亚咖啡豆中,在市面上最少见的要算是耶加雪啡(Yirgachaffe)咖啡豆,该咖啡豆出口日本和欧洲,但在美国极少见。
这是因为雀巢公司(Nestle)所属的德国咖啡烘烤商达尔迈尔(Dallmeyer)公司同耶加雪啡咖啡的种植者建立了密切联系,从而获得了该种咖啡豆最大量的单一供应。
“东非精品咖啡”代表
耶加雪菲(Yirgacheffe )咖啡虽身形娇小,却是温婉秀气,甜美可人。作为咖啡的故乡,埃塞俄比亚上千年的种植历史和加工传统造就了优质的水洗阿拉比卡豆。
浅度烘焙有着独特的柠檬、花香和蜂蜜般的甜香气,柔和的果酸及柑橘味,口感清新明亮。不加奶也不加糖,就让丰厚的质感与独特的柔软花香刷过你的味蕾,留下无穷回味……
耶加雪啡是东非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的代表,有着很特别、不寻常的柑橘果香及花香,使得耶加雪啡成为世界上最有特色的咖啡之一,比较少见及昂贵,出产于埃塞尔比亚西达摩省(sidamo)海拔4000英尺高原地带,在一个比较高且狭小的地区。耶加雪啡为一般摩卡难以企及的高品质。
产量不多的“田园咖啡”
最初,耶加雪菲的咖啡树是由欧洲的修道院士栽种(有点像比利时僧侣栽种麦子酿造啤酒),后来改由农民或合作社负责。
耶加雪菲其实是由周围的咖啡小区或合作社建构而成,包括雾谷Misty valley附近的伊迪多Idido,哈福沙Harfusa,哈玛Hama,碧洛亚,皆采用水洗,但亦有少量绝品豆刻意以日晒为之,增强迷人的果香味与醇厚度。这些山间小村雾气弥漫,四季如春,夏天微风徐徐,凉而不热,雨而不潮,冬季亦不致寒害,孕育出独特的柑橘与花香的地域之味。咖啡树多半栽在农民自家后院或与农田其它作物混种,每户产量不多,是典型的田园咖啡。耶加雪菲得奖豆几乎出自上述几个咖啡村落与小区。
所谓“耶加雪菲味”是指浓郁的茉莉花香、柠檬或莱姆酸香,以及桃子、杏仁甜香或茶香~
耶加雪啡分类法
用“咖啡入口,百花盛开”这句话来形容最恰当了,恰似花朵促动味蕾与鼻腔嗅觉细胞的舒畅感。
除了花香味外,细致的醇厚度body,犹如丝绸在嘴里按摩,触感奇妙。目前很多咖啡化学家开始研究耶加雪菲四周的微型气候与水土,以归纳出精品咖啡的栽种方程式。
耶加雪菲按咖啡生豆处理方式不同分为二大类:
A类为水洗处理法,等级标准为“美国精品咖啡学会”SCAA制定,分Gr-1;Gr-2。
阿拉伯数字越小等级越高,G1耶加雪菲风格鲜明,柑橘味和花香融合在咖啡液体中的风味是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的美味;
B类为日晒处理法 ,咖啡生豆等级分为,Gr-1;Gr-3;Gr-4;Gr-5。
同样最高等级的G1日晒耶加雪菲果香浓郁,打开装有新鲜烘焙的G1日晒耶加雪菲咖啡袋能颠覆大家对咖啡的原有的认识,只有品尝过最高等级日晒耶加雪菲的人才会相信咖啡是一种水果……
享有盛名
埃塞俄比亚咖啡主要的产区有位于东方的哈拉尔(Harar)产区、西南的吉玛(Djimmah)产区与南部的西达摩(Sidamo)产区。而具有独特香气的耶加雪菲(Yirgacheffe)则是来自于西达摩(Sidamo)省西北部一个名为Yirga的小城镇。
耶加雪啡(Yirgacheffe)咖啡生豆是世界上最有特色的咖啡之一,稀少而昂贵,出产于埃塞俄比亚西达摩省(Sidamo)海拔2,000米的高原地带,是非洲水洗咖啡的杰出代表,在全球咖啡鉴赏家的眼中一直享有盛名,稀有的水洗优质阿拉比加种咖啡,适合各种程度的烘焙,完美地呈现出清新明亮的花果香,漂亮完整的豆型,是一般摩卡难以比拟的高档咖啡。
具有独特的柑橘、柠檬的水果香味,又带有茉莉花的芬芳,有着与葡萄酒相似的酸味,味干净无杂感、就像喝到现煮的新鲜柑橘水果茶余味持久。花香与柑橘类香十足,表现上令人激赏,中度烘焙后有柔和的酸味,深度烘焙后则散发出浓郁的香味,丰富且均匀的口感是埃塞俄比亚耶加雪啡最引人入胜的特色,被誉为埃塞俄比亚最好的咖啡豆,是东非精品咖啡的代表,而耶加雪啡是当今世界上最具风味独特性的一款咖啡。
耶加雪啡(Yirgacheffe)的精制方式多数为水洗式(washed)精制法;制于水洗槽72小时左右发酵去壳,于厂房外直接干燥。其生豆经由人工挑选后,经埃塞俄比亚咖啡可可亚管理机构品质检查合格后,透过竞标的方式交易输出。其年产量约为225,000袋(每袋60kg),过去主要销往北欧(德国为主)与日本,最近也逐渐受到北美的注意。
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分级制度中,以水洗式Grade 2与干燥式Grade 4为最高等级,因此以往市场上仅见耶加雪啡(Yirgacheffe) WP G2。
为何咖啡师对油脂如此在意?
油脂是意式浓缩的一种标志性的褐色泡沫,漂浮在刚萃取出来的意式浓缩咖啡上。虽然油脂是一杯好的意式浓缩咖啡的一大主要特征,但它对意式浓缩多多少少还有些其他作用。
在奶咖表面进行艺术创作(俗称“拉花”)真的会降低咖啡风味吗?当然不可能一开始就给你结论,这个结论要由你在实践中自行寻找。
在“精品咖啡”的神坛上,拉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且愈演愈烈。每每端到桌上的一杯拿铁、卡布、澳白,都不难在其表面看到郁金香、树叶、心的图案乃至人像。“拉花艺术”更注重拉花时的技巧和细节,反而造成一定的视觉盲区。
事先说明,这不是一篇反对“拉花艺术”的文章(实际上,我个人很喜欢拉花也是有的)。此文将以批判性思维和实际的盲测来帮助大家理解“拉花艺术”对风味的影响。
评判拉花好坏的标准有三个——色差对比明确性(Contrast)、左右摆动对称性(Symmetry)和是否在杯子的中间位置(Central Placement)。这三者中,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在饮品的边缘位置形成一圈Crema,无论这圈Crema是纯粹的、或者由Crema与牛奶混合成的棕色奶泡,都由咖啡的品质和拉花技术所决定。可以确定的是,这一圈Crema极具风味,且将绝对影响你对这一杯饮品的喜好。
在整个咖啡品饮过程中,第一口所带来的风味和触感极为关键。这是平常的理论和经验累积,也是我一贯被教授的知识。症结点在于,如果第一口喝到的充满刺激感的咖啡液,你会留下“这杯咖啡很浓烈”的印象;如果第一口喝到的是柔和的、充满奶香的,则会留有“这杯咖啡过于寡淡”的印象。对于消费者来说,那一圈Crema是品尝这杯拿铁的关键要素。
最近的一些试验给我留下不同的想法。
Crema与Espresso是断然不同的。就其根本来说,Crema尝起来的感觉,可以用“恐怖”来形容,与牛奶混合后,Crema的风味变好了。如此说来,若整杯咖啡都能够充分与牛奶融合,那么处于上层的Crema是否更有价值?
我们将抛开“拉花艺术”在美学上对心理产生的影响,只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关注风味。
你将需要准备这些:
1. 准备两份完全一致的Espresso,可以用粉碗下端的分流器各取一杯,如果不具备分流器具,可以连续萃取两杯;
2. 打两杯一致的牛奶,可以用个大奶缸打出足够两杯的牛奶再均匀分到两个奶缸中,保证两份牛奶中的奶泡等量;
3. 以拉花的方式制作两杯卡布奇诺or拿铁or澳白or可塔朵;
4. 用勺子将其中一杯上下左右搅拌均匀,确保Crema均匀分布其中;
5. 第三杯中只倒入打发的牛奶;
6. 戴上眼罩;
7. 让助手将这两杯咖啡打乱顺序各置两边,牛奶放在中间;
8. 分别品尝每一杯饮品,每次都喝几小口,确定品尝到奶泡、牛奶,及它们的混合物。将你品尝到的风味和感受表述出来,并让助手记下来;
9. 每次品尝其中一杯咖啡后,都用中间打发的牛奶来清除口中的咖啡味道,方便下一次的品尝。
那么,问题来了:
哪一杯给你的第一印象最好?
哪一杯具有更好的奶泡风味?
哪一杯具有更好的液体风味?
你更喜欢喝哪一杯?
对于结论,你或许会感到大吃一惊!
视觉上的美学对味觉的影响是显著的,人类的客观性将受到视觉偏见的阻碍。移除视觉影响后,拉花的“王牌性”被一并拿掉!
那圈Crema带来强烈的口感,是刺激的、苦的,给人留下“绝对是咖啡”的印象。这对接下来对咖啡的品饮带来两方面影响。
第一,Crema大都浮在表面,下面的咖啡液中没有混合太多Crema;
第二,你的味觉因受了第一口的强烈刺激而变得迟钝,剩下的咖啡液会显得更加的没有风味,并留下苦的、不愉快的最终感受。
如果上述这些是你的喜好,那么,拉花是适合你的。
将Crema充分混合到饮品中将柔化第一口感觉,随后的品饮中,牛奶和Espresso混合液的口感和风味越来越强烈和丰富。开局很柔和,结尾很纯净。
如果这些是你所倾向的,那么,或许拉花并不适合你。
必须要理解的是,这些都无关对错。这些试验的初衷都不是以此来评判拉花是对的还是错的。无论你的喜好是什么,现在你应该可以分辨出“拉花艺术”是否匹配你的目标了。
译者言:尽管作者一再强调自己对“拉花”没有偏见,始终持开放态度,但不难看出,最终的结论是,在一定程度上,拉花是会影响奶咖风味,使之变得不那么愉悦。
咖啡文化:看这些国家喝咖啡的规矩
埃塞俄比亚
据Statista数据显示,去年有87%的美国人在家享用咖啡,超过1/3的人拥有一台单杯咖啡机(例如Keurig或Nespresso)。对于一台价格超过100美元(有些接近200美元)的家用设备,能自2011年以来销量翻5番,这一增长速度的确惊人。
据Statista数据显示,去年有87%的美国人在家享用咖啡,超过1/3的人拥有一台单杯咖啡机(例如Keurig或Nespresso)。对于一台价格超过100美元(有些接近200美元)的家用设备,能自2011年以来销量翻5番,这一增长速度的确惊人。
从厂家宣传的角度看,单杯咖啡机的确无需经常清理、口味选择众多、制作效率更高、味道接受度更好,尤其是对于那些习惯在咖啡里加糖、奶和奶油的消费者来讲。但客观来讲,单杯咖啡机究竟能给消费者带来哪些好处呢?
是低成本?并不是。和打印机或自动剃须刀一样,单杯咖啡机可是一种高成本的持续消耗品,以最便宜的胶囊计算,你用单杯咖啡机消耗每磅咖啡所花的成本为30美元,如果换作其他口味的胶囊成本更高。
是高效率?也未必见得。最简单的20美元/台的滴滤咖啡机制作咖啡的时间仅比Keurig慢1分钟;如果提前插电预热,时间仅差不到20秒。
是味道?更不是。网上有很多关于K-Cups口味遭到诟病的文章。虽然Nespresso偶尔会出现在高档咖啡厅里的,但说到底人们去餐厅为的还是高品质美食,而非咖啡的品质。从口味的角度讲,新鲜手动冲泡的咖啡无疑是最棒的,能够品味出咖啡天然的甜味、酸味和水果味,这些口味是单杯咖啡机永远无法体现出来的。
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当然不是。Keurig目前生产并用剩的空胶囊足以环绕地球10圈,其造成的污染远比废弃的一次性纸杯可怕。
既然都不是,那么为何不尝试在家自己手冲咖啡呢?
用咖啡厅的方法在家制作咖啡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你只需要注意咖啡的冲泡配方,并稍加练习,你也可以在家中做出新鲜美味的咖啡。
买包咖啡豆,不要是铁罐装或是塑料包装的,而且一次不要买太多。咖啡很容易变质,因此要注意保存的方式,要避光、隔热、隔湿气。
要买整粒咖啡豆而非咖啡粉,因为研磨后咖啡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会更大,更容易编制。要在每次喝咖啡之前再研磨咖啡。咖啡豆要储藏在密封的包装中。
买一台磨豆机,即便是最便宜20美元的刀片磨豆机也可以。如果想要达到更高品质,提升操控性能,最好选用齿轮磨豆机。
买一把手冲壶,价格不超过20-25美元。常见的选择有Hario V60、Kalita Wave等等。滤纸一年的消耗价格不会超过咖啡壶本身。
敢于尝试不同的水粉比例,同时最好买一台电子秤。如果没有,可以尝试以每杯咖啡3茶匙咖啡豆的比例,水量为250ml。
刚烧开的水要放1分钟再开始冲泡。先倒入50ml热水,浸湿所有咖啡粉,等待30秒,这一过程被称为“预冲泡”,为的是释放咖啡中的二氧化碳,提升萃取效率。预冲泡之后将剩余热水用2-3分钟时间依次倒入。你可以根据咖啡的口味,调整冲泡配方,例如如果咖啡太淡了,则减少水量。不用按按钮,不会造成任何浪费,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完美咖啡!
关于如何区分普通咖啡厅和精品咖啡厅
1.确定你去的这家咖啡厅有单品咖啡,并且种类最少要10种以上,还有各种程度的烘焙。如:耶加雪菲,曼特宁,瑰夏,肯尼亚,庄园精品豆等等就不细数了。
“萃取”(extraction),是咖啡业界的高频交流词汇,但在我们在讲这个词的时候,敢不敢接受一下来自灵魂的拷问:我们,真的熟悉“萃取”么?
咖啡萃取是从咖啡粉中溶解出水溶性风味物质的过程。
1.咖啡的萃取,我们需要掌握的是:
精确的粉水比(咖啡粉和水的比例)
精准的研磨
恰到好处的萃取
萃取时间
萃取温度
所以,准备入手冲坑的鲜肉和少女们,你们的最基本配置,除了咖啡豆、手冲壶、滤杯、滤纸和磨豆机,称+温度计也是必不可少滴。
没错,就是像做化学实验,千万不要嫌麻烦,因为更麻烦的(掌握萃取技术)还在后头 ~
2.要想优化咖啡的萃取过程,提升萃取技术,我们要熟练掌握这些概念:
Extraction 萃取量
Extraction yield % 萃取率
Total Dissolved Solids (TDS) 溶解固体总量
Strength 强度(浓度)
Brew ratio 粉水比
Extraction 萃取量
咖啡粉中有多少比例的物质溶解到了水里。
Extraction yield % 萃取率
这是一个百分数,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公式计算:
萃取率% = 咖啡液重[g] x TDS[%] / 咖啡粉重[g]
Extraction yield % = Brewed Coffee[g] x TDS [%] / Coffee Grounds[g]
(意式浓缩咖啡液)36g x (TDS) 10% / (咖啡粉重) 18g = (萃取率)20%
Total Dissolved Solids (TDS) 溶解固体总量
TDS是水中溶解物质的总含量,以百万分之一表示(ppm)。
Strength 强度(浓度)
也就是“溶解物浓度”,可以参考TDS的数值来衡量。这杯咖啡是太浓了?还是太水了?
Brew ratio 粉水比
咖啡粉量 / 水量
它们之间有这样一个大致的关系:
浓度 = 粉水比 × 萃取率
可以通过这样的分析获得:
3.更进一步(更玄幻)的问题是:哪些可溶性物质溶解到水里了?这取决于什么呢?
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整个萃取过程的变化
要知道,在(一杯咖啡)20%的萃取率中,风味物质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前面的那个1%(0-1%),而不是最后的那个1% (19-20%)。这主要是受到温度的影响。
4.萃取控制图
一张图表,用于指导咖啡萃取的工具。
用一个“理想”的矩形区间,标出了目标萃取区间。
横坐标(x轴)是萃取率,
纵坐标(y轴)是浓度,
不同粉水比对应着不同斜线的斜率。
当粉水比固定,浓度与萃取率呈正比。
浓度 = 粉水比 × 萃取率
简言之,
人们普遍接受的理想咖啡萃取率为18%-22% (20%±2%)。
关于(冲煮)咖啡可以接受的浓度,大家有不同的标准:
美国标准,1.15%-1.35% (1.25%±10%);
挪威标准,1.30%-1.50% (1.40%±10%);
欧洲标准,1.20%-1.45%。
这样一个浓度范围,在一个固定的粉水比下容易实现:
美国标准:粉水比55g/L,55克粉,1升水。
挪威标准:粉水比63g/L,14-16克粉,8oz(约240毫升)水。
原则上萃取控制图适用于任何咖啡萃取方式,但以下除外:
1、意式浓缩咖啡。意式浓缩咖啡更浓,压力下的萃取方式也更加复杂。
2、深度烘焙的咖啡。主观上来讲,深烘的咖啡比中度烘焙的咖啡更浓烈,而标准烘焙是基于中度烘焙的。所以,对于深烘咖啡,要获得同样的味觉强度感受,需要采用更小的粉水比。
5.萃取率影响了什么?
理想萃取
萃取不足
萃取过度
Extraction yield %萃取率
理想的萃取率为18%–22% (20%±2%)。
这个数据最早是在1950年代获得的。在麻省理工学院E. E. Lockhart教授的指导下,咖啡萃取研究所(Coffee Brewing Institute)经过计算得出的数据。
这一数据后来得到SCAA(美国精品咖啡协会)的测试结果验证。
萃取不足
萃取率低于18%被认为是萃取不足。
具体来说,就是我们期望萃取出来的成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萃取。这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不足”的状态。
咖啡会很酸。
因为“酸”是在前段萃取出来的,而与之平衡的甜味(“糖”)和苦味成分是在后段萃取出来的。
萃取过度
萃取率高于22%被认为是萃取过度。
咖啡会很苦。
这是因为,当大量的酸和糖溶于咖啡液后,苦味成分还在持续被萃取。
设想一下,我们可以用较少的咖啡粉“过萃”出一杯咖啡,也能达到所需要的咖啡浓度。这样做节省了成本。但是,这杯咖啡,除了苦味,估计再无其他。
6.又是哪些因素,决定了咖啡的萃取率呢?
温度
萃取时间
咖啡粉的颗粒大小
萃取方式
萃取率与咖啡粉的颗粒大小呈反比。
颗粒越细,与水接触的表面积越大,萃取速度越快。
萃取率随时间呈近似线性增加的趋势。
当温度和研磨度一定的时候,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萃取时间。
用法压壶泡咖啡的时候,咖啡粉的颗粒较粗,相应的萃取时间更长,大概3-4分钟。
手冲咖啡,所需的咖啡粉颗粒较细,需要的萃取时间更短。
意式浓缩,咖啡粉更细,萃取时间就更短了,20-30秒。
7.萃取率高,咖啡因的含量会更高吗?
并不会。
在冲煮咖啡的过程中,咖啡因很快就被萃取出来了。
所以,萃取率高,并不会增加咖啡因的含量,只可能造成过萃。
8.水温对萃取来讲,有多重要呢?
既微妙,又关键。
水温影响到了被萃取出来的各种可溶性物质,以及它们的比例。
我们总是希望,好的水溶性风味物质,越多越好;不好的水溶性风味物质,越少越好。
一般建议的咖啡萃取温度区间为91–94 °C,就是各种因素权衡之后的结果。
温度太低,一些风味物质没有被萃取出来。
温度太高,一些不希望的苦味物质会被萃取出来,从而影响到咖啡的味道。
需要注意的是,做手冲咖啡的时候,注水的高度会影响到水温,因为在注水过程中,热量在空气中是会有损耗的。
9.感官的强度如何评估?
强度(浓度)指的是单位体积的咖啡液中溶解的固体物质含量。
咖啡中最浓(最重口)莫过于espresso (意式浓缩)和 ristretto(espresso的弟弟,它其实是在萃取标准浓缩咖啡时仅萃取其前段。Ristretto相比espresso口感更加浓郁和醇厚,余韵也会来得更加爆炸)。
与其他咖啡相比,同样的可溶解性固体物质,espresso和 ristretto的咖啡总量要少很多。
例如,用15克咖啡粉萃取double shot (60 mL)双份浓缩,20%的萃取率,得到的是,一杯60ml的咖啡液,其中溶解了3克的物质,咖啡浓度约为滴滤咖啡的3-4倍。
咖啡萃取完成后,加水稀释可以改变咖啡的浓度,但不会影响到萃取率(因为此时并没有咖啡粉和咖啡液接触了)。
一杯Americano(美式咖啡),就是加水稀释了的espresso(意式浓缩咖啡),浓度会更低,口感强度会更弱。
一杯较浓的咖啡,并不会比一杯较水的咖啡更苦(假设萃取率相同),区别在于浓咖啡含有更多的可溶性固体,咖啡颜色会更深,触感会更厚实。
关于咖啡的浓度,个人口味差异很大。同样的咖啡浓度,有人觉着浓,有人觉得太水。
咖啡的理想浓度区间,因人、因地区而异。
萃取率同为20%的情况下,咖啡的浓度由粉水比决定。
咖啡馆经营:怎样同时提供高品质的茶和咖啡服务?
茶叶爱好者迫切需要在精品咖啡馆、酒店或餐厅喝到高品质的茶饮!据预测,到2025年,世界茶工业将以每年5.7%的高速度持续增长,尤其是精品茶市场增长更为迅速。
在葡萄酒中,葡萄的品种影响深远。大家可能都知道“梅洛”或是“霞多丽”。但是大家却对咖啡品种不甚了解。你可能还知道“瑰夏”咖啡,但是“波旁”和“铁皮卡”之间的区别你知道吗?或者说这些品种为什么这么重要?
如果以上问题的解答你不知道或不确定,别担心,这篇文章带你来认识咖啡品种,了解这些品种为什么重要,品种实际代表的意义,以及你必须知道的主要品种。
咖啡品种为什么重要?
咖啡品种的重要性取决于你是什么角色:咖啡农、咖啡师、烘豆师、消费者。如果你是消费者,你可能会怀疑为什么我们需要知道这些资讯,这不过是咖啡包装上另一个标签罢了,相较于产国、产区、烘焙度、处理法,品种真的那么重要吗?如果真这么重要,为什么只有部分咖啡包装会告诉你品种?
简单来说,咖啡品种会影响风味,有一些品种像是“波旁种”,就著名于其甜度。其他像是“瑰夏种”,则著名于其茶感的品质。但咖啡风味并不只被品种所影响,也包含生长条件、处理法等等。而高品质咖啡的独特性,也是一杯咖啡的美好之处。
烘豆师则必须了解咖啡品种,因为品种不仅影响风味特性,也会影响你如何烘这支豆子。不同的豆子有不同的大小,像是“象豆”体积就很大、而“摩卡”则很小。并且由于烘豆是物理变化,如何将热完整传递到豆子就是关键。你需要了解咖啡的物理组成(特别是要做拼配豆时)。
品种对咖啡农则是至关重要,你选的品种不仅会影响风味特性以及咖啡的生豆杯测分数,还会影响咖啡树的抗寒力、抗病力以及产能,而种植地所属的海拔、气温等都跟这些有关系。
另一个必须了解品种的原因,是阿拉比卡的咖啡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代表它更容易受到疾病与气候变化的影响,甚至理论上在未来还可能绝种。现在最重要的关键,就是结合或找到更多的基因品种。
种、品种、栽培种各自代表什么?
我们知道为什么品种很重要,现在退一步来看品种到底是什么。世界咖啡研究室WSR指出世界上的咖啡,光是“种”就有超过一百个——但最主要的种则是阿拉比卡、罗布斯塔、利比里亚三种。精品咖啡店很少卖除了阿拉比卡种之外的咖啡,避开了罗布斯塔粗糙且更苦的口感,即使有些店推出“精品罗布斯塔”。而利比里亚咖啡通常只在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流通。
在“种”之下的分类为“品种”,品种来自“种”之下的变异。例如,“卡杜拉”是属于阿拉比卡种,Nganda则属于罗布斯塔种。而“栽培种”,则是由人工栽植的方式所创造出的咖啡品种。
另一个大家可能会搞混的,则是“变种”与“品种”的差别。简单来说,品种是名词,变种则是形容词。然而,由于解释词汇差异和品种都很复杂,此文也并非以学术角度探讨品种,所以这篇文章我们只要将“变种”与“品种”视为字词上的差异就好了。
你该知道的咖啡品种
世上有许多咖啡品种,我们不期望在这里就能探索全部品种,然而,这里可以快速带大家看一些值得记下来的阿拉比卡的品种。
Typica铁皮卡—[树木寿命较长]
“铁皮卡”咖啡是最早被发现也是最重要的咖啡品种,这个品种已存在好几个世纪,并延伸出许多品种,值得注意的“铁皮卡”品种包含:“爪哇”、“象豆”,以及“提摩”混种(这个混种会在文章最后再提到)。
铁皮卡种最初生长在马丁尼克岛,目前这个品种主要种在中美洲、牙买加以及夏威夷科纳地区、巴布亚新几内亚及东帝汶等地,世界咖啡研究室定义这个品种为:低产能、高品质、易受叶锈病与虫害影响的咖啡。也经常被描述为干净与甜酸口感的咖啡。
铁皮卡种的咖啡树最高可长至4——5米,树枝大多呈水平生长,嫩叶则带有青铜色。树木本身寿命较长,甚至还有树龄高达50年的咖啡树。
铁皮卡种的咖啡香气及风味较柔顺,并带有些许酸味。入口时可感受到其纯净纤细的口感及略为中等的醇度。
Bourbon波旁—[特征为较温和的口感]
波旁种源自于埃塞俄比亚,是一种最早出现在波旁岛的自然变异的“铁皮卡”,后来传播至东非及巴西等地,“波旁”具有高品质、中等产能、且甜度高的咖啡。然而,这个品种对叶锈病、咖啡蠹虫及其他疾病与虫害的抗病力很低。通常种植于布隆迪、卢旺达以及南美洲等地区。
波旁种的咖啡树最高可达4——5米,树枝会向斜上方向生长,其嫩叶呈现绿色,通常农家会将波旁种的技叶长度剪短至 2 米左右以方便采收。虽然此品种与铁皮卡种相近,但波旁种较铁皮卡种强壮,而产量也较多。使用波旁种冲煮的咖啡口感较温和,酸味及醇度的比例也恰到好处。
为什么要知道“波旁”这品种?这跟“铁皮卡”的原因一样:因为它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种咖啡树种,而“波旁”这个品种也延伸出许多其他品种。
Ethiopian Heirloom 埃塞俄比亚原生种—[约有3000种以上的咖啡豆属于此类]
虽然大多数咖啡品种皆来自“铁皮卡”或“波旁”,但一开始咖啡是从埃塞俄比亚出来,而英国皇家植物园也证实95%的咖啡遗传基因都来自埃塞俄比亚。光是生长在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品种便超过3000种,人们通常会从中挑选几个品种栽种,至于埃塞俄比亚原生种的咖啡树,因为无论树木外型或叶片外观都相当复杂,所以难以区分。当你看到咖啡袋标示“埃塞俄比亚原生种”,就代表这咖啡有可能是野生的,或是来自很少人为干预的农地。
产自耶加雪菲地区的豆子具有独特的浓郁香气,为埃塞俄比亚原生种中最高级的咖啡豆。埃塞俄比亚原生种的咖啡豆大小不一,香气也会依产地而异,如西达摩(Sidamo)、哈拉(Harrar)、吉玛(Jimma)、利姆(Limu)、铁比(Teppi)以及卡法(Kaffa)等地。
Timor Hybrid“提摩”混种—[争议性大的混种]
“提摩”混种是一种具争议的咖啡,因为它是阿拉比卡跟罗布斯塔的自然混种,而它罗布斯塔的比重较高,这个性质赋予“提摩”抗寒力以及对抗叶锈病的能力,其代价就是它的风味与香气较差。
因为这个原因,这支独特的咖啡被用来嫁接许多培育种,特别像是“卡提摩”和“萨奇摩”这两个品种。“卡提摩”在分类上递属“卡杜拉”和“提摩”的混种,“萨奇摩”则递属于“薇拉萨奇”和“提摩”的混种。这些品种的实例包含“卡斯提欧”、“哥伦比亚”以及“玛莎耶萨”。
精品咖啡的买家常会避免接触跟“提摩”混种有关的咖啡,但有些生产者,特别是在叶锈病较易发生的低海拔地区的生产者,认为降低患病的机率,比咖啡品质和价格来得更重要。
Gesha/Geisha瑰夏—[产量极少的品种]
“瑰夏”这个品种起源于埃塞俄比亚的瑰夏山,之后便经由哥斯达黎加传播至中美洲,目前则小量栽种于巴拿马、马拉维、肯尼亚、以及危地马拉等。但直到2003年才在巴拿马大放异彩,而那之后,巴拿马生产的“瑰夏”就变成咖啡业界最知名的咖啡品种。而大多数咖啡大赛中的决赛选手都使用这种咖啡,去年生豆竞标的价格还达到一磅803美元(约人民币5549.93元),“瑰夏”已成为卓越与独一无二的代名词。
瑰夏种的咖啡树特征为,自树干生长而出的每根树枝间距较宽,其生豆则属于长豆。“瑰夏”有很独特的风味特性:茶感、带有茉莉花香气、橙花与佛手柑的风味,以及细致的花香。
这种咖啡适合种在高海拔地区(世界咖啡研究室建议海拔至少要高于1400米),它的产能低、需要细心照顾,虽然它在竞标会得到高的价格,但只要生产者在巴拿马以外的地方种植“瑰夏”,就会看到它死于不合适的气候与土壤这可怕的事。
也门种—[属于也门的原生品种]
也门种应是源自于埃塞俄比亚的品种。因也门自古以来便栽种此品种的咖啡树,故将其称为也门的原生种。也门种的咖啡具有多种丰富的香气,包含果实的甜味、辛辣味,以及草本的香味等。
F1 Hybrids“F1混种”—[抗病力强、高产能的新品种]
“F1”混种是一个新的咖啡品种,具有高品质风味、对叶锈病的抗病力强、高产能等特性,通常只培育于高级苗圃中,值得注意的是“F1”混种包含了Centroamericano这个品种,而这品种最近才赢得尼加拉瓜的卓越杯竞赛。
“F1”混种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对生产者而言,它通常较贵也较难取得。它们会在组织培养场的实验室中被大量繁殖(也就是复制),而非用种子育种,因为它们的种子(F2或第二代)并不具有跟母系“F1”一样好的品质,这代表农民不能依赖咖啡树的表现。因为这个原因,世界咖啡研究室建议生产者只能跟信用良好的培养场购买种苗。
Caturra卡杜拉—[适合密集栽种]
卡杜拉种为 1935 年时期在巴西发现的品种,属于波旁种的优质突变种。“卡杜拉”树种矮小,通常仅有2m高,树干粗短且枝叶较多,但具有普通产能、普通品质与普通的豆子尺寸,卡杜拉种能适应多种的栽种环境,事实上,世界咖啡研究室将“卡杜拉”描述为“普通的产能”有点不够准确。它很容易受叶锈病与虫害影响,而且很常在巴西和南美洲看到,但卡杜拉种的产量极多,约为铁皮卡种的 3 倍。生豆则较小,平均筛网尺寸为 16。
Catuai卡杜艾—[巴西广为栽种的品种之一]
“卡杜艾”是“新世界”与“卡杜拉”的混种,结合许多“卡杜拉”的特性:普通产能、普通品质、普通豆子尺寸,易受叶锈病与虫害影响,且树身矮小。卡杜艾种于 1949 年代出现,产量极高。此品种适合栽种在风雨较强的地区,但由于果实易从树枝上掉落,故仍需施以充足的肥料。卡杜艾种的杯测品质还算不错,但整体风味仍为较平淡。
Maragogype象豆种—[适合栽种于高原]
象豆种为1870年在巴西巴希亚州发现的品种,属于铁皮卡种的突变种。象豆种的咖啡树较高大,甚至高于波旁种及铁皮卡种等其他咖啡树。此品种的种子尺寸较大,但产量则较稀少。象豆种的咖啡豆虽然较大且较珍贵,但若种植海拔不够高,冲煮出的咖啡并没有特别独特的香气。
Kent肯特种—[可耐锈病的强壮品种]
肯特种其生长在印度,为铁皮卡种的突变种。此品种于1920年代时期在印度迈索尔地区,由一位英国人罗伯特·肯特所拥有的 Doddengudda 庄园内被发现。由于可耐锈病的缘故,故在1940年代相当的受栽种者欢迎。目前肯特种大多被栽种在坦桑尼亚地区,杯测品质也极高。肯特种冲煮的咖啡香气比波旁种更加饱满且深厚。
Pacas帕卡斯种—[多栽种于萨尔瓦多]
帕卡斯种为 1956 年代在萨尔瓦多帕卡斯庄园所发现的品种,属于波旁种的突变种。生豆尺寸较小,生长在树干上的枝叶较多且间隔较狭窄。由于帕卡斯种的果实较易成熟,其收成量也较多。帕卡斯种适合栽种在低地,能耐干旱的特性使得它能适应砂质的土壤。帕卡斯种的栽种地越高,其品质则越好。此品种冲煮出来的咖啡香气浓烈,除了萨尔瓦多外,洪都拉斯的部分地区也有在种植帕卡斯种。
Mundo Novo新世界种—[果实成熟期较固定的品种]
新世界种为 1943 年代在巴西圣保罗发现的品种,属于波旁种与苏斗答腊种的自然交配种。新世界种也是巴西栽种数量最多的品种之一。此品种的生长力强且可耐病虫害,因此产量也较多。新世界种冲煮出的咖啡香味则较温和。
Acaia阿凯亚种—[适合用机械采收的品种]
在由巴西的崁皮那斯农业试验场所开发的新世界种中,种子较大者便为阿凯亚种。阿凯亚种则与新世界种相同,树木高且枝叶短,若由高处往下看,可发现整棵树的直径也比较小。阿凯亚种冲煮出的咖啡香气与新世界种大致上相同。
Pacamara帕卡玛拉种—[产量并不多的品种]
帕卡玛拉种为帕卡斯种与象豆种玛拉戈日皮的人工交配种。其树叶呈深绿色,叶缘则为波浪状。帕卡玛拉种的产量并不多,仅少量种植在萨尔瓦多、危地马拉以及尼加拉瓜等地区。此品种冲煮出的咖啡类似于铁皮卡种,香气纯净且口感温顺,但醇度较低。
SL28—[大多栽种在肯尼亚地区]
SL28为 1935 年时,由史考特实验室(当时在肯尼亚地区负责研究咖啡的机构)所发现并加以繁殖的品种。SL则是指史考特实验室(Scott Laboratories)的字母缩写,而品种名称中的数字则代表各品种的特色。SL28为可耐干早,适合在高原种植且产量极多。SL28 冲煮出的咖啡带有较浓的酸度以及醇度,而其杯测品质也相当的高。
SL34—[产量极高并可耐干旱]
SL34 为史考特实验室于 1935 年所繁殖的品种。SL34 冲煮出的咖啡则具有较丰富的酸味以及醇度,并带有多种不同香气,其杯测的品质也极高。
以上只是世上众多美好物种的简介,仍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品种,并且不断有新的品种出现,永无止尽。
生产者要更谨慎看待咖啡品种,透过观察来明白每个品种的栽种需求、栽种的风险,当种植新的品种时,慢慢考虑再开始,并先在农场以小规模栽种。
对咖啡爱好者来说,尽可能品尝越多品种,留意他们的差异,比较同一产区栽种的不同品种、或种在不同产区的相同品种。当你知道品种如何影响咖啡风味时,你对咖啡的喜爱会更深。
你品的是咖啡,还是咖啡馆?
5月17日晚,创办不到两年的瑞幸咖啡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上市,堪称神级速度,简直可书写一部最快上市教科书。